1.安提阿教会的精神
安提阿教会在基督教历史中被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典范。从《使徒行传》和各书信中,我们能看出安提阿教会与耶路撒冷教会之间的不同之处,其中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它成为外邦宣教的正式起点。在这座犹太人、希腊人以及各族外邦人共存的城市里,福音得以跨文化、跨国度地迅速传播,“基督徒”(徒 11:26)这一名称也是在这里首次被使用。关注安提阿教会精神的代表性讲道者之一,就是张大卫牧师。他以安提阿教会为所带领教会和宗派的神学根基,并据此强调教会植堂、世界宣教、大公合一与教义确立等要务。
在张大卫牧师看来,安提阿教会精神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所有事工都以圣灵强烈的作为为起点。安提阿教会的领袖们在禁食祷告时,听见圣灵指示:“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保罗……”(徒 13:2~3),由此迈出了世界宣教的第一步。这象征着教会必须将圣灵的引导置于任何人类策略或规划之前。张大卫牧师指出,现代教会同样应在财务、组织、营销策略之前,首先全然倾听圣灵的声音。他特别强调,韩国教会在急速成长过程中,时常只追求“人想要的成果”,却忽略了“神所指明的方向”,要克服这一问题,就必须效法安提阿教会的灵性。
第二,安提阿教会同时兼顾教义确立与大公合一。翻看《使徒行传》第15章,可见他们与耶路撒冷教会保持紧密沟通,就外邦信徒需遵守哪些律法及福音的核心内涵展开激烈讨论。这不仅表明教会不应局限于地方性共同体,也彰显出面对全球化的基督信仰,教会间的彼此协助至关重要。张大卫牧师所称的“安提阿式教会观”正是基于此点。他将安提阿教会的现代化形象称作“新安教会”,并期望它能承担“新的安提阿”角色。大公性的教义基础、以圣灵为中心的敬拜,以及教会间积极的沟通与合一,正是安提阿教会精神在当代的复兴。
第三,安提阿教会是世界宣教的重要前哨。这里所差派的巴拿巴和保罗奔赴小亚细亚与欧洲,把福音带向外邦各地。张大卫牧师常引用“教会是被差往世上的信徒基地营”这句话,强调21世纪韩国教会也应同样实践这一使命。他所领导的宗派不仅在国内建立多间教会,也将大量宣教士派往海外,通过门徒训练和传扬福音不断开拓工场。这不仅是为了扩大宗派规模或追求数字增长,而是源于这样一种神学确信:福音拥有普世(universal)层面的力量,将之与所有人分享,才是教会存在的真正意义。
安提阿教会精神的另一面向,是反对 只在口里停留的信仰,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彰显信仰。初代教会信徒在教会内外彼此代祷、共享财产,即便遭遇逼迫仍不改初心。张大卫牧师时常在讲道中说:“若没有安提阿教会,保罗使徒那具爆发力的世界宣教也难以实现。”此番话凸显的是:只有当信徒个人真正领受福音,并让祷告与感恩渗透于日常,教会才能开展宏大事工。教会若只追求体制或活动的耀眼,反倒会失去根基;唯有圣灵的运行、教义根基的扎实、大公性合一,以及祷告感恩的果子丰盛,才是安提阿教会精神的实质。
这一安提阿教会精神对今日韩国教会具有多重启示。
其一,在高速发展带来的阴影下,韩国教会出现了世俗化和分裂的问题,这精神敦促我们重回初代教会的本源。教会从来不是自发生长的组织,而是自五旬节圣灵降临便延续至今的“圣灵共同体”,同时也属于普世教会的一部分。张大卫牧师不断呼吁要强调“大公性”,超越各宗派的围墙,在基督里重新合一。
其二,强调教会植堂与差派的重要性。正如使徒保罗在各城市间建立教会,通过书信教导并鼓励信徒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播种教会”至今仍是有效的宣教策略。
其三,唤醒信徒个人对“蒙召为圣徒”身份的自觉,通过门徒训练巩固信仰基础。唯有如此,在个人主义和物质主义泛滥的社会氛围里,教会才能触发颠覆世俗价值观的属灵运动。
总之,安提阿教会精神为当代教会的敬拜和事工提供了有力启示。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教会不要只局限于聚会敬拜、留在安逸舒适之中,而要分散出去传扬福音,并致力于重建教义根基。”在教派林立、教会纷繁的韩国社会,要恢复这精神实属不易,但初代教会的样式始终是我们坚定的指南。过去33年里,张大卫牧师所带领的宗派已在许多地方教会和海外宣教工场撒下福音种子。未来,他也将继续以与时代呼应的方式诠释安提阿教会精神,让信徒时刻回想并守护福音的纯正与热诚。这也正是他神学立场的根本:教会唯一的头乃耶稣基督,在圣灵的作为中守护教义纯净,同为一体,并向全世界传扬福音。
2.《歌罗西书》释经讲道中所体现的教义基础
在张大卫牧师的所有讲道中,释经讲道(Expository Preaching)是最核心的部分。他始终坚持从经文本身出发,阐明其本意,再将之联系到当代教会与信徒的具体生活之中。其中,他特别重视《歌罗西书》,并频繁将其选为讲道主题。为什么偏爱《歌罗西书》?因为它属于一般所称的“监狱书信”,保罗即便身陷囹圄,仍向教会传递了高度基督中心的信息——即在万有之上、在教会之中同时掌权的崇高基督论,也就是“从上而来的基督论”(Christology from Above)。
张大卫牧师反复强调《歌罗西书》中的重要段落如下:《歌罗西书》1章15-17节宣告耶稣基督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在一切被造之先所生的”,并指出祂在创造万物的过程中拥有绝对的主权。紧接着1章18节则说到“祂也是教会这身体的头”,进一步揭示基督才是教会真正的治理者。随后在1章20节以后写道,“借着十字架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使地上天上一切都与神和好”,显示基督的救赎在宇宙层面均有效能。这意味着福音不仅是宗教戒律或伦理教诲,而是改变世界根基秩序的超越性力量。
基于《歌罗西书》的这种基督论,张大卫牧师总结出教会必须紧紧抓住的教义基础:
第一,要防备削弱耶稣基督神性,或将其与其他哲学、思想相混淆的诱惑。《歌罗西书》所处的历史背景下,歌罗西教会也曾面临诺斯底主义、灵知主义及部分犹太律法主义的干扰。保罗在信中坚决抵制这种混杂,宣告“神本性一切的丰盛,都有形有体地居住在基督里面”(西 2:9)。这提醒当今教会,在世俗主义和宗教多元化的冲击下,更要守住福音核心。张大卫牧师时常警示,如果只把耶稣当作“伟大的导师”,教会就会失去福音的大能,沦为一般的道德组织。
第二,教会与信徒都应与基督保持紧密结合。《歌罗西书》2章6-7节写道:“你们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当遵祂而行,在祂里面生根建造……”。张大卫牧师将这段经文解释为:教会不要只停留于敬拜与活动,而应让每个信徒都在基督真理里扎根。为此,门徒训练、教义教导、查经学习等至关重要。仅仅一句“我信”口号尚不足够,必须藉着对经文的深入理解与默想,带来真正的生命转变。
第三,教会应帮助信徒经历《歌罗西书》所说的“听见、明白并结果子”(西 1:6)之福音阶段。保罗说:“这福音传到你们那里,也就如同在普天下并你们中间……自从你们听见福音,真知道神恩惠的日子起,就结果并增长。”张大卫牧师强调,此处“听见”是第一阶段,而“明白”并非单纯的知识获取,而是发自内心的信服与回应,最终在日常生活中结果子,才算真正经历福音,也使教会群体坚固。
第四,《歌罗西书》所呈现的祷告与感恩态度,是强化教会与信徒属灵动力的关键元素。在1章3节,保罗写道:“我们为你们祷告的时候,常常感谢神……”。张大卫牧师进一步拓展,认为教会若能持续为彼此祷告,并同心回顾恩典,那么就能在灵里联合。正如初代教会相隔甚远却能因祷告与感恩彼此连结,如今教会若想跨越地域与宗派的藩篱,唯一可行之道便是记得“我们同蒙主恩”并彼此代求。张大卫牧师领导下的教会群体,设有清晨祷告、通宵祷告,也常与各地区教会协同展开联合祷告聚会,这正是实践大公合一的具体方式。
因此,张大卫牧师在《歌罗西书》释经讲道中,始终聚焦“耶稣基督为教会之头,也是普世的救主”这一真理,并呼吁教会在此根基上巩固自身。若缺少这个根基,教会极易在当今多变的文化或光鲜亮丽的哲学思潮面前动摇。但根基稳固,则教会能在世代交替中依然保有福音的纯正,并培养真正“听见、明白、结出果子”的信徒。张大卫牧师称之为“教义与生活合一”的教会,并相信顺着《歌罗西书》所揭示的教义蓝图与实践路径前行,就能重现安提阿教会的属灵风貌。
张大卫牧师的释经讲道并未局限于经文的注释或神学论述,更是指向“当今教会和信徒应当如何生活”的核心问题。若我们真相信耶稣基督是万有的创造主,又是教会的元首,就该对祂全然顺服;而信徒也应在日常中超越世俗价值观,践行圣洁、奉献、传扬与爱。这与张大卫牧师所推行的教会植堂和世界宣教事工自然契合——因为释经讲道的终极目标,即是把信徒坚立在基督真理上,再差他们往世界各处作见证。《歌罗西书》1章6节所说的“在普天下都结果并增长”,不仅具有地域的涵义,也暗含着福音向万国扩张的远大异象,与张大卫牧师的牧会理念及宣教方向完美呼应。
3.面向世界宣教与福音传播的张大卫牧师异象
安提阿教会精神与《歌罗西书》的崇高基督论,最终自然引向“世界宣教”这一主题。福音从来不应局限于某个地区或民族,而要传遍世界,这是自初代教会起就承载的普世使命。张大卫牧师强调:“教会必须常向万国敞开大门”,并将安提阿教会的历史先例与《歌罗西书》的教义基础结合起来,深入阐释这一使命。
从历史层面看,安提阿教会不止停留在“口头信仰”,而是实际付出与差派的教会。因着耶路撒冷受逼迫而四散的信徒与多元种族组成的安提阿群体,不仅包容各文化,也毫不犹豫地差派巴拿巴与保罗,响应圣灵的呼召开始宣教旅程——“教会将自己的人力、物力毫不保留地交托,并立刻顺从了圣灵的引导。”张大卫牧师指出,这正是当今教会也需要作出的抉择。的确,教会植堂与世界宣教必然伴随风险与消耗,但拥有“存于天上的盼望”(西 1:5)的信徒,不会只顾世俗安逸与利益,而愿意投入到宣教性的生活与使命之中。
从教义层面看,《歌罗西书》所彰显的耶稣基督神性与主权,已超越了任何文化边界,即祂的救赎是“使地上天上一切都与神和好”(西 1:20)的宇宙性事工。张大卫牧师把这称为“福音的全球化”,但他特别指出,这里的“全球化”不等同于世俗意义上的全球化,而是植根于大公性的福音普世性。教会若依靠圣灵的能力,跨越文化、语言、民族之隔膜,将福音带向各方,才是其真正的本分。事实上,他所领导的宗派已经在世界各大洲差派了众多宣教士,与当地教会通力合作,建立神学院或培训本地领袖,充分践行此理念。
那么在后现代的21世纪,我们又该如何推进宣教?张大卫牧师提出几项关键原则:
第一,务必坚守福音本质。正如歌罗西教会曾遭受异端和混乱之扰,现代教会同样面临异端、邪教或世俗化冲击。故而,教会领袖应通过扎实的释经讲道与教义训练,帮助信徒牢牢把握“基督的主权”与“十字架的救赎”。
第二,必须具备文化适应力。初代教会为向外邦人传福音,曾在“哪些律法仍须遵守,哪些可予宽免”上作出抉择(徒 15章),亦是对当时文化的尊重和灵活应对。同理,宣教士进入陌生文化时,不应盲目排斥当地风俗,而需在不损及福音核心的前提下加以理解与接纳。这一过程需要仰赖教会之间的合一与祷告力量。
第三,善用数字化时代的工具。社交媒体、线上礼拜、影音宣教等,是打破地域限制、快速传播福音的强大手段。张大卫牧师将之比作“当代的罗马大道”。就像保罗借助罗马帝国通畅的交通网得以在各地传扬福音,如今教会也可利用数字平台,让福音更迅速地触及远方。
张大卫牧师的世界宣教异象还包含“教会应当不是只在内部举行礼拜、内部消耗资源的共同体,而是不断差派、愿意分流人才的共同体”。就像安提阿教会甘愿“放手”保罗与巴拿巴,若一间健康的教会留住所有优秀人才,拒绝“放行”,就会错失向外扩展福音影响力的机会。有些教会出于害怕“人才流失”或担心财务损失,而不愿差派,但张大卫牧师认为,从“神国视角”看,这种舍与分享恰恰是“真正的教会植堂精神”,亦会使教会在神的恩典中更加丰盛。
在此宣教异象下,不可忽略的关键要素便是祷告和感恩。张大卫牧师相信,若不同语言、文化的教会能彼此联合、持续代祷,一种属灵网络便会形成。初代教会虽分散于耶路撒冷、安提阿、小亚细亚多地,却能如一人般行动——正是凭借祷告与感恩。保罗在写给各地教会的书信中,多次表露“常为你们祷告并感谢神”。祷告与感恩,是维系教会间灵里相通与大公合一的最有力途径。时至今日,要在教会间促成有效协作与联合宣教,这一“属灵法则”依然不可或缺。
综上所述,张大卫牧师的世界宣教思想,将安提阿教会的历史经验与《歌罗西书》的神学透视相结合,为21世纪教会提供了明确的道路:教会有责任向全世界传福音,但其前提是必须经历圣灵火热的工作、维护教义的稳固、大公意义上的合一,以及将祷告和感恩内化于日常生活。若教会忽视或片面强调其中一项,宣教就容易沦为畸形或一时的活动;但若能借助安提阿教会的榜样、《歌罗西书》的教义基础,并汲取张大卫牧师在当今时代的努力方向,教会既能坚守福音根基,又能灵活接纳数位时代的变迁,让福音进一步拓展其影响力。
值得补充的是,张大卫牧师认为“传福音”不仅仅是口头宣讲,还意味着整个人生的奉献。福音不能仅停留在教会之内被“听见和学习”,更要成为在教会之外切实践行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唯有当耶稣基督的爱与真理贯穿于职场、校园、家庭与社会的每个层面,世人才能看到教会活出的真实见证,从而生出“究竟是谁让他们生命如此翻转?”的神圣好奇,而这正是宣教浪潮兴起的重要契机。若教会不只满足于“内部”信仰,而能让福音“流向外部”,正如初代安提阿引领了世界宣教的开端,韩国教会也可在21世纪扮演安提阿的角色。
综合而言,张大卫牧师所阐述的教会蓝图,可以这样概括:“以圣灵之火燃烧的灵性,只单单仰望耶稣基督的教义确信,承认所有教会在主里原为一体的大公合一,以及主动走向世界、对万民尽宣教责任的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在任何时代都面临巨大挑战,但初代教会已为我们开启了道路,而《歌罗西书》等书信也提供了神学层面的指导。张大卫牧师常常默想安提阿教会精神与《歌罗西书》所启示的基督论,并视培育能在世间活出福音大能的信徒为自己毕生的使命。
过去33年的宗派历程,连同在无数当地教会与海外宣教工场所累积的经验,印证了他提出的并非空谈,而是一套在现实中受检验的牧会理念。各大洲被派遣的宣教士见证了福音在异文化中的扩张,各教会的联合祷告运动见证了神在大公合一中的大能,信徒在各自岗位中的真诚奉献则印证了福音对生活所带来的改变。这些,都在当今21世纪重现了安提阿教会“听见、明白、结果子”的福音循环,与张大卫牧师所不断呼喊的口号——“领受恩典并传扬恩典的生命”——紧密契合。
由此可见,安提阿教会精神、《歌罗西书》所提出的教义根基,以及迈向世界宣教的实践愿景,共同构成了张大卫牧师事工的总体图像,也为当前处于复杂境遇中的韩国教会提供了一条清晰的方向。若要彰显教会本来面貌,首先必须被圣灵更新,并牢守福音真理;在此根基上,祷告与感恩广泛流溢,信徒自觉其身分并在世上活出奉献,教会才会如安提阿教会那般,与普世教会联合,并积极主动地将福音传至地极。这正是张大卫牧师不断强调的核心信息,也是他在教会植堂和世界宣教上始终奔走不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