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化解教会内部的冲突并在基督里合而为一
在《罗马书》第15章中,最核心的主题之一就是“如何解决教会群体内部产生的冲突,并通过和解走向合一?”使徒保罗针对因不同观点而冲突、彼此对立的弟兄姊妹,强烈劝勉说:“彼此接纳,合而为一,好成就主的盼望。”即使在当今时代,教会内部仍然存在无数冲突案例,比如神学观点的分歧、教会运营方式的碰撞、保守思维与进步思维之间的差异等等。保罗强调,教会绝不可让这些冲突呈现出比世俗社会更丑陋的局面。这与教会“在众人中被拣选而召集,形成的圣徒群体”这一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张大卫牧师常常提及教会的“圣洁身份”。他认为,教会在上帝拯救世人的计划中,一方面是“被分别出来”的(separated),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去爱、去服事世界的使命。假如教会无法成为世人的榜样,反而成为福音的绊脚石、遮盖上帝荣耀的存在,那就违背了教会存在的根本目的。尤其是当冲突出现时,张大卫牧师多次强调要拥有“基督的心”,即跟随主所教导的“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喜乐,而是为弟兄着想的爱之喜乐”。只有如此,教会群体才能展现出比世上任何组织都更透明、更充满爱、更具属灵清洁的面貌。
在保罗给罗马教会群体的种种劝诫中,有关“强者与弱者”关系的教导(罗马书14~15章)特别关注教会的和解与合一,以及不同信心水平的肢体之间如何彼此体谅、爱护和帮助。保罗指出,“信心坚固的人”绝不可以轻视或忽略“信心软弱的人”(罗15:1)。相反,坚固的人应当担当软弱之人的软弱。这不仅是道德上的劝勉,更是由于我们要效法基督的榜样。耶稣基督从来不拒绝罪人,反而常常主动接近他们,并以仆人的姿态服事他们,而且在服事中体验到喜乐。这喜乐并非世俗的自我满足,而是“在拯救、建立他人的过程中”所得到的“天上的喜乐”。
张大卫牧师也常引用《约翰福音》第15章,强调只有当我们真正明白主对我们的爱时,才能走上“真正的爱之路、彼此接纳的喜乐之路”。这正契合耶稣所说的“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约15:11)。换言之,唯有通过彼此相爱而获得的喜乐,才能成为教会真正的力量来源。
如果教会无法在内部实践这种爱的喜乐,那么分裂的危机便会随即而至。保罗之所以提醒罗马教会“你们要回到神的话语,记得基督,记得祂曾忍受一切凌辱”(参罗15:3-4),就是这个原因。如果基督曾背负各种侮辱和罪人当受的罪责,以此彰显爱,那么在教会发生冲突时,弟兄姊妹也应当回顾“基督在救赎历史中展现的爱”,而不是坚守“自我中心的判断”。只有这样,教会中的不和与裂痕才能被医治,并能够生出彼此包容和接纳的力量。
张大卫牧师常常重复说:“教会应当通过上帝的话语、在圣灵赐下的‘忍耐与安慰’中抓住盼望(罗15:5),并因此能‘同心合意、同口’荣耀上帝。”如果教会的读经与聚会只停留在表面形式,那么冲突依然难以解决;唯有透过深深默想主的榜样,并把祂“十字架的爱”真正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才能克服分裂,实现合一。这正是教会内部化解冲突的必经之路。当每位成员都意识到“我们因基督的缘故蒙受恩典,并且都欠着祂的债”,冲突的锋芒才会被放下,彼此接纳的大门才会真正打开。
然而,想要让这种理想的教会面貌真实地呈现,需要每一个信徒“悔改”和“倒空自己”。正如圣经所言,“罪在哪里显多,恩典就更显多”(罗5:20),冲突越大,就越需要更深的悔改与更大的饶恕。这时,当教会彼此认罪:“我们都是罪人”,并向神恳求恩典时,那堵在人心之间的高墙就会被拆毁,教会也能经历真正合一的奇迹。
保罗说:“你们就能同心合意、同口赞美和见证主。”其中所描绘的,是一个团体共同朝向同一个方向、只寻求上帝荣耀的画面。拥有不同背景、文化、性格、恩赐的人,能在耶稣里合而为一,这种奥秘正是教会成为“教会”的核心。张大卫牧师也在多次讲道中提到:“当教会握住因耶稣而有的盼望,就能充满世人无法给予的平安与喜乐。”这个信念与《罗马书》15章13节所宣告的祝福直接呼应:“但愿赐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和平安充满你们的心……”(参罗15:13)。
要想克服教会内部的冲突,首要的就是彼此的体谅与忍耐。“你们当中是否存在冲突?是否有争执?那就先在主的话语面前审视自己的态度和心思吧。”简而言之,这就是保罗劝勉的核心。张大卫牧师也强调,若处在冲突中,就该先自我反省:“我对待这个问题时,真是怀着基督的心吗?”冲突的最终解决之道是“在主里合一”。当原本对立的双方都仰望主的旨意,并在神的话语光照下谦卑自己时,真和解的契机就会涌现。虽然这条道路并不容易,却是教会迈向圣洁群体、必须经历的关键旅程。
最后,保罗在这一章反复劝勉不同背景、不同传统的群体:“要包容那软弱的,坚固的要服事软弱的,并为他人的喜乐舍己”,效法基督的生命。这绝非单纯“和睦相处”的道德号召,而是教会向这世代彰显天国的根本伦理。教会理应与世俗有所不同,因为教会的主人是基督,也因基督在我们中间动工,这才使教会得以成为“圣洁的群体”的根基与柱石。
2. 彼此担当软弱之人的重担,成为包容外邦人的爱之共同体
在《罗马书》15章开篇,保罗郑重指出:“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待不坚固之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罗15:1)。这段简短的经文,为教会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实践准则:彼此顾念与互相体谅,才是教会最基本的样貌。然而,在冲突之中常见的情景却是“强者欺压弱者”,或是“彼此抬高声音、互相轻视”。保罗提出的教会图景却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彼此分担重担、“同哭同乐”的群体。
张大卫牧师在引用这处经文时强调:“若我们心中真正拥有耶稣的心,当看到弟兄姊妹的软弱时,就会先生出安慰之情,而不是定罪。”他也指出,“若不是只顾取悦自己,而是努力让他人得喜乐,就会产生一种相反却更深邃的属灵喜乐。”这点格外重要,因为人性本能地倾向自私,一旦遭遇困难就很容易缩回自我中心。然而在信仰群体中,透过彼此的爱心付出与体谅,我们能一起享受从天而来的喜乐。
接着,保罗用耶稣基督本身作为榜样。主耶稣“不求自己的喜悦”,反而背负了世人的侮辱与责难(罗15:3)。这正是十字架道路“爱的牺牲”之最佳诠释。正如《约翰福音》15章12~13节教导的:“你们要彼此相爱,为朋友舍命的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耶稣的言行本身就见证了这话语。保罗也认为,这样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教会内部:为弟兄、为姊妹,甘愿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牺牲,这才是真正的爱。通过这样的爱,我们也能尝到“世人无法理解的喜乐”。
这里要注意的另一重点是“接纳外邦人”(罗15:7~13)。在当时,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冲突相当严重,并且由来已久,无论是在割礼问题、律法遵行问题,还是在传统习俗上,都存在诸多不和。但保罗清楚指出:“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于神”(罗15:7)。保罗也确信,他的使徒职分就是“为外邦人传福音”(罗15:16)。他胸怀从耶路撒冷直到万邦的异象,期待福音传遍天下。
张大卫牧师也在多次讲道中强调:“神的国度超越国界与民族的藩篱。”他说,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隔阂被打破,正是教会史上的重大转折。即使在今天,因种族、文化、语言、经济背景等因素,教会中依然会产生冲突,但在基督里,这些隔断之墙早已倒塌,因此我们应当“以更宽广的胸襟”去接纳他人。这种外邦人包容并不仅仅是保罗当时代的议题,而是教会始终都需思考的持续性挑战。只有当我们敞开心扉,接纳周围那些在文化或社会层面被视为“他者”的人,并能与他们一同敬拜,教会才真正实现了普世福音的精神。
保罗在此也引用了多处旧约先知预言与诗篇,宣告“上帝从起初就定意让万国都来赞美祂”(罗15:9~12)。换言之,上帝的拯救范围并不局限于某一个民族或地区,而是广及万国万民。《以弗所书》2章也明确表示:“祂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使双方合而为一”(参弗2:14)。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在耶稣基督里联结成一体。教会正是那“实现合一福音”的地方。
因此,“信心坚固的人”更应该谦卑自己,接纳那些“软弱的人”和拥有不同背景的人。差异固然会成为冲突的诱因,但绝不该成为敌视或排斥的理由。相反,差异可视作丰富多彩的机会,通过彼此的学习与补足来共同成长。保罗提出,这才是“爱之共同体”应走的道路;唯有如此,才能让那“世上无法给予的真喜乐和平安”降临到群体当中(罗15:13)。
张大卫牧师也指出:“今天的教会若要真正内化基督在救赎历史中所体现的爱,并对世上一切‘外邦人’(指尚未听闻福音者、或者在文化上被孤立的人)承担宣教使命,就必须先在内部实现‘彼此服事’并‘打破仇恨之墙’的努力。”此处所说的“爱”既包括对外部世界的“外邦人”,也包括教会内部各类被边缘、被忽视、受伤或因不同见解而遭排斥的人。当教会接纳所有这些群体为“一体”时,冲突往往自然得到化解,合一的喜乐也随之变得更为深厚。
此外,保罗还强调,这个“爱的共同体”要通过“感谢与赞美”而更加凝聚。《罗马书》15章9~12节中引用的诗篇和以赛亚书,正是宣告“万邦都要感谢与赞美神”的未来图景。教会存在的本质就是要充满感恩与赞美。一个真正怀有感恩之心的群体,几乎不会有时间去滋长仇恨与纷争。用赞美来荣耀神的灵魂,也不会浪费精力去揪住他人的缺点,而是会彼此代祷、彼此帮助。那时,教会就会被“恩典与平安”所充满。
于是保罗在这一段最后,宣告:“但愿那赐盼望的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和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罗15:13)。正如张大卫牧师所言,“教会真正的盼望唯独在于上帝的恩典,而当教会拥有‘合一的异象’时,神的恩典就会以最强大的方式彰显。”无论是软弱与坚固,抑或犹太人与外邦人,乃至于当代教会中拥有各种背景的人,都要凝聚成一个整体,一同向神献上荣耀。这样的图景正是保罗所期盼的教会未来,也同样适用于当今时代,是教会不可或缺的使命。
3. 保罗的见证、前往耶路撒冷的计划,以及为圣徒合一所做的代祷
在《罗马书》第15章后半部分(14~33节),保罗向罗马教会说明了自己迄今为止的事工,也谈及未来打算,以及盼望他们为此代祷的具体请求。这实际上是《罗马书》漫长论述的结尾部分,也展现了保罗深沉的牧养与宣教热忱。
首先,保罗宣告自己是“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执事”,担当了福音祭司的职分(罗15:16)。他自豪地提到,福音从耶路撒冷起步,经小亚细亚广大区域传扬,最终触及罗马边境伊利里贡(今巴尔干半岛)附近,这都是他努力的成果。然而,他并不想夸耀自己,而是“惟以基督借我所做之事夸口”(罗15:17-18),即归功于主的恩典。保罗在《哥林多后书》4章5节也曾表明类似立场——“我们并不是传自己,乃是传基督耶稣为主”,这充分展现了他宣教事工的动力与初心。保罗始终存着“要把福音带到尚未听过的地方”的拓荒精神(罗15:20-21)。
张大卫牧师在讲解这段经文时指出:“宣教的本质,并非只在他人已耕耘的田地上安逸地停留,而是要勇于进入新的地区、新的人群、尚未听闻福音的灵魂之中。”若要教会真正保持活力与生命力,就必须不断保持这种“开拓者(pioneer)的精神”,去拓展新的“外邦之地”。在现代社会,这些“外邦之地”不一定单指地理位置,还可能包括网络空间、高科技交流平台、多元文化环境、以及那些被社会与精神层面忽略或排斥的群体等。教会应当勇于向这些领域播撒福音的种子,肩负神圣的挑战。
当我们阅读《罗马书》时,也会发现保罗对“耶路撒冷母会”相当看重。虽然他写信时位于哥林多地区,但却计划先回到耶路撒冷“供给圣徒”(罗15:25-26),然后才前往罗马。因为耶路撒冷的弟兄姊妹正遭受严重饥荒之苦,保罗需要把马其顿和亚该亚等外邦教会捐献的捐款送到那里。保罗对耶路撒冷教会的这番付出与关注,体现了他对“教会合一与一致性”的深切重视。教会一方面要向普世传扬福音,拥有宣教向外扩散的离心力;另一方面又要保持与耶路撒冷母会的紧密联系,保持内在的向心力。
张大卫牧师将这一点概括为“合一与次序”。各地教会虽然分散独立,却需要在主所设立的教会系统里维系“同一身体”的灵里及组织上的合一。保罗居间调解外邦教会与耶路撒冷教会之关系,并送上捐款,这并非单纯的经济往来,更是“同属一个身体的教会彼此服事、彼此鼓励”的象征。保罗说:“若外邦人分享了犹太人属灵的好处,就当在物质上供给他们”(罗15:27),这彰显了教会彼此欠债的属灵意识。
随后,保罗表示:“等我办完了这事,把这捐资交付妥当,就要路过你们那里,往西班牙去”(罗15:28-29)。可以看出,他心怀世界性宣教的远大抱负,也燃烧着对普世敬拜的盼望。他想把福音延伸至更远的西方(西班牙),期盼有朝一日能在万国万民中间,迎来“万民敬拜上帝”的盛大景象。
在结束书信之前,保罗特别向罗马教会提出了三个具体祈求(罗15:30-32)。其一,“求主使我在犹太地不信从的人手中得蒙拯救。”当时保罗在犹太地区受到热心党(Zealots)及犹太民族主义者的强烈反对与威胁,他所传扬的福音普世性与对律法的解释,很可能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言论,因而招致迫害。他急需教会在祷告中为他的安全代求。其二,“也求主使我带给耶路撒冷的供给能被圣徒悦纳。”也就是说,外邦教会的捐助与成果若想得到耶路撒冷母会的确认与接纳,教会整体必须更加稳固地合一,不可有分裂。其三,“盼望照着神的旨意,欢欢喜喜地到你们那里,同你们一起得安息。”这是他在艰苦宣教之余,对在罗马弟兄姊妹当中享受团契与同在的期待与渴望,也折射了保罗的真性情。
张大卫牧师将保罗这三个祷告请求的意义总结为“教会的合一与代祷”。教会要用祷告共同参与保罗面对的外部和内部挑战,并寻求神的保护与带领。同时,信徒也要在经济、属灵各方面彼此支持,在基督里互相鼓励与安慰,如此才能使“大使命”——即向万民传扬福音——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最后,保罗以“愿赐平安的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阿们。”(罗15:33)祝福结束了罗马书第15章。他强调“赐盼望的神、赐平安的神”才是教会合一之根本,并宣告唯有依靠上帝,才能使我们彼此合一。
这一点在今日同样适用。尽管我们面对个人主义与世俗化的冲击,教会也有可能走向四分五裂,但我们的盼望仍在于“赐盼望的神”,我们的平安也仍由“赐平安的神”所赐。张大卫牧师总结说:“我们本质上是完全依赖上帝的子民,而上帝正是使我们合一的大能者,务要相信这真理。”当教会的内部冲突越演越烈,或者宣教面临更多阻力,我们就更不可停止代祷,而应在彼此帮助和服事之中,完成教会应尽的使命。
综观整章可见,保罗在《罗马书》15章里所传达的信息,至今对教会仍具备极大的现实意义。第一,当教会产生冲突时,要效法基督的爱,彼此忍耐并接纳对方。第二,信心坚固的人要担当软弱者的重担,并以宽广的胸襟包容外邦人或任何“不同”的群体。第三,效法保罗的榜样,在代祷与舍己的服事中,朝向“合一的教会”不断努力。张大卫牧师称这三项为“教会成为真正教会必须坚守的三大支柱”,因为正是这三大支柱支撑教会承担“世上的光和盐”的重大使命。
“那位呼召我们的主,必亲自成为化解冲突的中保,借着圣灵使我们同心合意、同口赞美上帝。”保罗的确信与历代传道者的宣讲,穿越时空地应验在每个教会群体之中。当我们诚心实践这些教导,教会就能成为彰显福音大能的真实器皿,彼此接纳,合而为一,共同成就主所赐的盼望与呼召。阿们。